陈总在信报刊登题为“加快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 应对上海自贸区”的文章
陈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的设立是近期最热门的话题,很多民营企业已经闻风而动,前往上海自贸区注册公司。过去许多年,中国通过设立不同形式的经济特区,以渐进性的方式推动了整体经济体制的变革,这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增长,并保持社会结构基本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两年,有鉴于原有模式的边际效用日减,负面效果日增(例如环境问题,贫富不均问题等),有必要去考虑一些更为开放的途径,以点带面,最终实现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我看来,这是设立前海、横琴等“特区”的主要原因,针对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新规则要求而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更是如此。
从设立自贸区的决策程序来看,这应该是目前中国金融政策开放和试点区域中,起点最高的一个。例如全国人大专门授权国务院在自贸区暂停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相关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事项,这使自贸区今后可以拥有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法律环境,以确保自贸区所强调的“制度创新”的实施。尤其在金融领域,由于资本的流动性,这种法律保障使在区内打通资本帐户,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同时又与区外的境内金融市场进行隔离,承担好试验区角色的设想成为了可能。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另外一个重要背景是人民币的国际化。2009年人民币开始跨境使用,通过以贸易项下为主的人民币流入,香港已拥有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余额,但这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币成为一个国际主要货币的发展需要。如果没有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下交易的开放将直接冲击境内的资产市场,因此自贸区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金融资产缓冲区和蓄水池,使内地能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地打通资本账户,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从设立自贸区的出发点来说,它不象以前的一个保税区或经济特区,具有长期单一地域和持续封闭的特点。无论是应对tpp,还是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都必须在几年内达到为更大区域的开放探桥搭路的作用。因此,短期内来说,自贸区作为一个境内离岸市场的雏型,与香港的直接竞争不会太明显,反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埸可以受惠于市场的开放,实现新的拓展。但是从中长期来说,自贸区制度日渐成熟后,香港一些类似转口贸易、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功能将逐渐减弱,势必需要加快提升提供更高端跨境金融服务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香港今后要在中国金融领域中继续长期承担关键角色,就必须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持续加强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中枢功能。这主要应体现在:成为境外人民币的资金集散中心,保有境外的大部份人民币存款; 成为人民币外汇、债券及离岸股票等产品的定价和交易中心; 成为境外人民币产品的资产管理中心。
香港也确实具备成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优势: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推动香港经济有重要意义,在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有政治上的优势;香港与内地之间有资本流动安全网,是内地在国际资本环境下试点大规模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最佳选择,而且两地监管当局有良好合作经验;目前超过30%的中国贸易通过香港进行结算,香港可从人民币贸易结算中获得持续性的人民币来源;中国有一半的海外直接投资(fdi)来自香港,引入更多以人民币作货币单位的海外直接投资将为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缔造大量机会;香港的核心优势(经济、政治环境、金融基建、法律框架)可以满足发展离岸市场的各项要求。
与全球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相比,香港也具备良好的先发优势:香港已形成一个可兑换的人民币汇率市场(cnh)和初具规模的人民币债券市场;香港企业和个人可以有条件地用外币兑换人民币,并且近日香港金管局已明确提出正在争取取消本港居民每日兑换2万元人民币的限制;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占全球海外人民币存量的70%以上,占香港银行存款比重约10%;人民币清算平台参加行超过200家;中银香港作为清算行可提供比其它地方有优势的存款利率;有多种人民币债券可供投资;出现首个人民币证券汇贤房地产信托(87001)。
当前,人民币存量不足是香港发展离岸市场的最大障碍,除了贸易项目外,必须有更多资本项下的人民币流入管道,才能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自我循环发展。以美元离岸发展为参照,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目标,境外人民币存量至少需要达到15万亿人民币,以香港持有60%以上计算,在港人民币存量应以9-10万亿人民币为目标。由于包括台湾等多个离岸人民币市场正在加速发展,人民币存量的多少及比重将成为香港能否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关键。
香港要让人民币可以出来并且留得住,需要在产品和流动性等方面下工夫。产品方面,可与香港债市的发展相辅相成,由香港政府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建立债券回购及期货市埸;鼓励港交所发行更多元化的人民币期货产品;拓展香港个人人民币理财业务,尽早实现提升或取消个人每日的离岸人民币兑换限额;吸引经常帐赤字及高利率、高通胀国家来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或是掉期为第三种货币使用;当离岸市场渐成规模时,香港需要在金融基建及政策上予以配合,以推动人民币etf和a股指数cnh及其他外汇及其衍生品交易产品在港挂牌。
提升流动性方面,包括可以继续简化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单据审核流程,降低银行和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成本;继续放宽香港金管局对本地银行人民币净头寸敞口的限制,在人民币供给不足情况下,启动与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机制,向市埸注入流动性,这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和投资结算的信心。
同时,香港也应更积极地与中央政府探讨例如推动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odi),允许境内企业以qdii额度形式,用人民币进行海外投资; 提升境内个人自由购汇额度至更高额度(目前个人每年限额为5万美元);允许国有大型投资机构将部份外汇储备或保险金,以人民币形式配置于香港等等多种可能性。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自贸区经过两三年的制度试点后,如行之有效,将会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地向金融、投资、贸易领域深度拓展。
香港必须象当年加工业向内地转移,本土转型专注服务业一样,需要前瞻性地与上海自贸区乃至其他更多的自贸区进行分工,尤其在人民币离岸市埸、资产及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突显自己的竞争优势。
只要中国经济保持稳健,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已势在必行,中国金融领域双城记的前哨已见倪端,香港需要加快步伐了。
刊登于2013年10月23日信报b15版
这两年,有鉴于原有模式的边际效用日减,负面效果日增(例如环境问题,贫富不均问题等),有必要去考虑一些更为开放的途径,以点带面,最终实现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我看来,这是设立前海、横琴等“特区”的主要原因,针对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新规则要求而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更是如此。
从设立自贸区的决策程序来看,这应该是目前中国金融政策开放和试点区域中,起点最高的一个。例如全国人大专门授权国务院在自贸区暂停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相关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事项,这使自贸区今后可以拥有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法律环境,以确保自贸区所强调的“制度创新”的实施。尤其在金融领域,由于资本的流动性,这种法律保障使在区内打通资本帐户,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同时又与区外的境内金融市场进行隔离,承担好试验区角色的设想成为了可能。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另外一个重要背景是人民币的国际化。2009年人民币开始跨境使用,通过以贸易项下为主的人民币流入,香港已拥有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余额,但这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币成为一个国际主要货币的发展需要。如果没有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下交易的开放将直接冲击境内的资产市场,因此自贸区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金融资产缓冲区和蓄水池,使内地能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地打通资本账户,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从设立自贸区的出发点来说,它不象以前的一个保税区或经济特区,具有长期单一地域和持续封闭的特点。无论是应对tpp,还是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都必须在几年内达到为更大区域的开放探桥搭路的作用。因此,短期内来说,自贸区作为一个境内离岸市场的雏型,与香港的直接竞争不会太明显,反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埸可以受惠于市场的开放,实现新的拓展。但是从中长期来说,自贸区制度日渐成熟后,香港一些类似转口贸易、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功能将逐渐减弱,势必需要加快提升提供更高端跨境金融服务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香港今后要在中国金融领域中继续长期承担关键角色,就必须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持续加强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中枢功能。这主要应体现在:成为境外人民币的资金集散中心,保有境外的大部份人民币存款; 成为人民币外汇、债券及离岸股票等产品的定价和交易中心; 成为境外人民币产品的资产管理中心。
香港也确实具备成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优势: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推动香港经济有重要意义,在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有政治上的优势;香港与内地之间有资本流动安全网,是内地在国际资本环境下试点大规模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最佳选择,而且两地监管当局有良好合作经验;目前超过30%的中国贸易通过香港进行结算,香港可从人民币贸易结算中获得持续性的人民币来源;中国有一半的海外直接投资(fdi)来自香港,引入更多以人民币作货币单位的海外直接投资将为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缔造大量机会;香港的核心优势(经济、政治环境、金融基建、法律框架)可以满足发展离岸市场的各项要求。
与全球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相比,香港也具备良好的先发优势:香港已形成一个可兑换的人民币汇率市场(cnh)和初具规模的人民币债券市场;香港企业和个人可以有条件地用外币兑换人民币,并且近日香港金管局已明确提出正在争取取消本港居民每日兑换2万元人民币的限制;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占全球海外人民币存量的70%以上,占香港银行存款比重约10%;人民币清算平台参加行超过200家;中银香港作为清算行可提供比其它地方有优势的存款利率;有多种人民币债券可供投资;出现首个人民币证券汇贤房地产信托(87001)。
当前,人民币存量不足是香港发展离岸市场的最大障碍,除了贸易项目外,必须有更多资本项下的人民币流入管道,才能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自我循环发展。以美元离岸发展为参照,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目标,境外人民币存量至少需要达到15万亿人民币,以香港持有60%以上计算,在港人民币存量应以9-10万亿人民币为目标。由于包括台湾等多个离岸人民币市场正在加速发展,人民币存量的多少及比重将成为香港能否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关键。
香港要让人民币可以出来并且留得住,需要在产品和流动性等方面下工夫。产品方面,可与香港债市的发展相辅相成,由香港政府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建立债券回购及期货市埸;鼓励港交所发行更多元化的人民币期货产品;拓展香港个人人民币理财业务,尽早实现提升或取消个人每日的离岸人民币兑换限额;吸引经常帐赤字及高利率、高通胀国家来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或是掉期为第三种货币使用;当离岸市场渐成规模时,香港需要在金融基建及政策上予以配合,以推动人民币etf和a股指数cnh及其他外汇及其衍生品交易产品在港挂牌。
提升流动性方面,包括可以继续简化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单据审核流程,降低银行和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成本;继续放宽香港金管局对本地银行人民币净头寸敞口的限制,在人民币供给不足情况下,启动与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机制,向市埸注入流动性,这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和投资结算的信心。
同时,香港也应更积极地与中央政府探讨例如推动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odi),允许境内企业以qdii额度形式,用人民币进行海外投资; 提升境内个人自由购汇额度至更高额度(目前个人每年限额为5万美元);允许国有大型投资机构将部份外汇储备或保险金,以人民币形式配置于香港等等多种可能性。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自贸区经过两三年的制度试点后,如行之有效,将会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地向金融、投资、贸易领域深度拓展。
香港必须象当年加工业向内地转移,本土转型专注服务业一样,需要前瞻性地与上海自贸区乃至其他更多的自贸区进行分工,尤其在人民币离岸市埸、资产及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突显自己的竞争优势。
只要中国经济保持稳健,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已势在必行,中国金融领域双城记的前哨已见倪端,香港需要加快步伐了。
刊登于2013年10月23日信报b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