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總在信報刊登題為“加快建設離岸人民幣中心 應對上海自貿區”的文章
陳爽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區)的設立是近期最熱門的話題,很多民營企業已經聞風而動,前往上海自貿區註冊公司。過去許多年,中國通過設立不同形式的經濟特區,以漸進性的方式推動了整體經濟體制的變革,這是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得以迅速增長,並保持社會結構基本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兩年,有鋻於原有模式的邊際效用日減,負面效果日增(例如環境問題,貧富不均問題等),有必要去考慮一些更為開放的途徑,以點帶面,最終實現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在我看來,這是設立前海、橫琴等“特區”的主要原因,針對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等新規則要求而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更是如此。
從設立自貿區的決策程序來看,這應該是目前中國金融政策開放和試點區域中,起點最高的一個。例如全國人大專門授權國務院在自貿區暫停實施《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及《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相關外商投資企業的審批事項,這使自貿區今後可以擁有與中國其他地方不同的法律環境,以確保自貿區所強調的“制度創新”的實施。尤其在金融領域,由於資本的流動性,這種法律保障使在區內打通資本帳戶,推行負面清單管理,同時又與區外的境內金融市場進行隔離,承擔好試驗區角色的設想成為了可能。
上海自貿區設立的另外一個重要背景是人民幣的國際化。2009年人民幣開始跨境使用,通過以貿易項下為主的人民幣流入,香港已擁有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餘額,但這顯然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幣成為一個國際主要貨幣的發展需要。如果沒有自貿區,人民幣資本項下交易的開放將直接沖擊境內的資產市場,因此自貿區可以建立一個龐大的金融資產緩沖區和蓄水池,使內地能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更大程度地打通資本帳戶,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從設立自貿區的出發點來說,它不像以前的一個保稅區或經濟特區,具有長期單一地域和持續封閉的特點。無論是應對tpp,還是推動金融體系改革及人民幣國際化,自貿區都必須在幾年內達到為更大區域的開放探橋搭路的作用。因此,短期內來說,自貿區作為一個境內離岸市場的雛型,與香港的直接競爭不會太明顯,反而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埸可以受惠於市場的開放,實現新的拓展。但是從中長期來說,自貿區制度日漸成熟後,香港一些類似轉口貿易、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功能將逐漸減弱,勢必需要加快提升提供更高端跨境金融服務的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香港今後要在中國金融領域中繼續長期承擔關鍵角色,就必須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機會,持續加強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中樞功能。這主要應體現在:成為境外人民幣的資金集散中心,保有境外的大部份人民幣存款; 成為人民幣外匯、債券及離岸股票等產品的定價和交易中心; 成為境外人民幣產品的資產管理中心。
香港也確實具備成為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優勢: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對推動香港經濟有重要意義,在保持香港繁榮穩定方面有政治上的優勢;香港與內地之間有資本流動安全網,是內地在國際資本環境下試點大規模人民幣離岸業務的最佳選擇,而且兩地監管當局有良好合作經驗;目前超過30%的中國貿易通過香港進行結算,香港可從人民幣貿易結算中獲得持續性的人民幣來源;中國有一半的海外直接投資(fdi)來自香港,引入更多以人民幣作貨幣單位的海外直接投資將為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締造大量機會;香港的核心優勢(經濟、政治環境、金融基建、法律框架)可以滿足發展離岸市場的各項要求。
與全球其他人民幣離岸市場相比,香港也具備良好的先發優勢:香港已形成一個可兌換的人民幣匯率市場(cnh)和初具規模的人民幣債券市場;香港企業和個人可以有條件地用外幣兌換人民幣,並且近日香港金管局已明確提出正在爭取取消本港居民每日兌換2萬元人民幣的限制;香港的人民幣存款佔全球海外人民幣存量的70%以上,佔香港銀行存款比重約10%;人民幣清算平台參加行超過200家;中銀香港作為清算行可提供比其它地方有優勢的存款利率;有多種人民幣債券可供投資;出現首個人民幣證券匯賢房地產信託(87001)。
當前,人民幣存量不足是香港發展離岸市場的最大障礙,除了貿易項目外,必須有更多資本項下的人民幣流入管道,才能推動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自我循環發展。以美元離岸發展為參照,人民幣要實現國際化目標,境外人民幣存量至少需要達到15萬億人民幣,以香港持有60%以上計算,在港人民幣存量應以9-10萬億人民幣為目標。由於包括台灣等多個離岸人民幣市場正在加速發展,人民幣存量的多少及比重將成為香港能否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關鍵。
香港要讓人民幣可以出來並且留得住,需要在產品和流動性等方面下工夫。產品方面,可與香港債市的發展相輔相成,由香港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並建立債券回購及期貨市埸;鼓勵港交所發行更多元化的人民幣期貨產品;拓展香港個人人民幣理財業務,儘早實現提升或取消個人每日的離岸人民幣兌換限額;吸引經常帳赤字及高利率、高通脹國家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或是掉期為第三種貨幣使用;當離岸市場漸成規模時,香港需要在金融基建及政策上予以配合,以推動人民幣etf和a股指數cnh及其他外匯及其衍生品交易產品在港掛牌。
提升流動性方面,包括可以繼續簡化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單據審核流程,降低銀行和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成本;繼續放寬香港金管局對本地銀行人民幣淨頭寸敞口的限制,在人民幣供給不足情況下,啟動與人民銀行的貨幣互換機制,向市埸注入流動性,這將極大地增強企業用人民幣進行貿易和投資結算的信心。
同時,香港也應更積極地與中央政府探討例如推動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odi),允許境內企業以qdii額度形式,用人民幣進行海外投資; 提升境內個人自由購匯額度至更高額度(目前個人每年限額為5萬美元);允許國有大型投資機構將部份外匯儲備或保險金,以人民幣形式配置於香港等等多種可能性。
上海自貿區設立的總體目標是:“經過兩至三年的改革試驗…,為我國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徑,更好地為全國服務”。自貿區經過兩三年的制度試點後,如行之有效,將會更大規模和更大范圍地向金融、投資、貿易領域深度拓展。
香港必須像當年加工業向內地轉移,本土轉型專注服務業一樣,需要前瞻性地與上海自貿區乃至其他更多的自貿區進行分工,尤其在人民幣離岸市埸、資產及財富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突顯自己的競爭優勢。
只要中國經濟保持穩健,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已勢在必行,中國金融領域雙城記的前哨已見倪端,香港需要加快步伐了。
刊登于2013年10月23日信报b15版
這兩年,有鋻於原有模式的邊際效用日減,負面效果日增(例如環境問題,貧富不均問題等),有必要去考慮一些更為開放的途徑,以點帶面,最終實現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在我看來,這是設立前海、橫琴等“特區”的主要原因,針對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等新規則要求而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更是如此。
從設立自貿區的決策程序來看,這應該是目前中國金融政策開放和試點區域中,起點最高的一個。例如全國人大專門授權國務院在自貿區暫停實施《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及《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相關外商投資企業的審批事項,這使自貿區今後可以擁有與中國其他地方不同的法律環境,以確保自貿區所強調的“制度創新”的實施。尤其在金融領域,由於資本的流動性,這種法律保障使在區內打通資本帳戶,推行負面清單管理,同時又與區外的境內金融市場進行隔離,承擔好試驗區角色的設想成為了可能。
上海自貿區設立的另外一個重要背景是人民幣的國際化。2009年人民幣開始跨境使用,通過以貿易項下為主的人民幣流入,香港已擁有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餘額,但這顯然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幣成為一個國際主要貨幣的發展需要。如果沒有自貿區,人民幣資本項下交易的開放將直接沖擊境內的資產市場,因此自貿區可以建立一個龐大的金融資產緩沖區和蓄水池,使內地能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更大程度地打通資本帳戶,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從設立自貿區的出發點來說,它不像以前的一個保稅區或經濟特區,具有長期單一地域和持續封閉的特點。無論是應對tpp,還是推動金融體系改革及人民幣國際化,自貿區都必須在幾年內達到為更大區域的開放探橋搭路的作用。因此,短期內來說,自貿區作為一個境內離岸市場的雛型,與香港的直接競爭不會太明顯,反而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埸可以受惠於市場的開放,實現新的拓展。但是從中長期來說,自貿區制度日漸成熟後,香港一些類似轉口貿易、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功能將逐漸減弱,勢必需要加快提升提供更高端跨境金融服務的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香港今後要在中國金融領域中繼續長期承擔關鍵角色,就必須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機會,持續加強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中樞功能。這主要應體現在:成為境外人民幣的資金集散中心,保有境外的大部份人民幣存款; 成為人民幣外匯、債券及離岸股票等產品的定價和交易中心; 成為境外人民幣產品的資產管理中心。
香港也確實具備成為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優勢: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對推動香港經濟有重要意義,在保持香港繁榮穩定方面有政治上的優勢;香港與內地之間有資本流動安全網,是內地在國際資本環境下試點大規模人民幣離岸業務的最佳選擇,而且兩地監管當局有良好合作經驗;目前超過30%的中國貿易通過香港進行結算,香港可從人民幣貿易結算中獲得持續性的人民幣來源;中國有一半的海外直接投資(fdi)來自香港,引入更多以人民幣作貨幣單位的海外直接投資將為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締造大量機會;香港的核心優勢(經濟、政治環境、金融基建、法律框架)可以滿足發展離岸市場的各項要求。
與全球其他人民幣離岸市場相比,香港也具備良好的先發優勢:香港已形成一個可兌換的人民幣匯率市場(cnh)和初具規模的人民幣債券市場;香港企業和個人可以有條件地用外幣兌換人民幣,並且近日香港金管局已明確提出正在爭取取消本港居民每日兌換2萬元人民幣的限制;香港的人民幣存款佔全球海外人民幣存量的70%以上,佔香港銀行存款比重約10%;人民幣清算平台參加行超過200家;中銀香港作為清算行可提供比其它地方有優勢的存款利率;有多種人民幣債券可供投資;出現首個人民幣證券匯賢房地產信託(87001)。
當前,人民幣存量不足是香港發展離岸市場的最大障礙,除了貿易項目外,必須有更多資本項下的人民幣流入管道,才能推動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自我循環發展。以美元離岸發展為參照,人民幣要實現國際化目標,境外人民幣存量至少需要達到15萬億人民幣,以香港持有60%以上計算,在港人民幣存量應以9-10萬億人民幣為目標。由於包括台灣等多個離岸人民幣市場正在加速發展,人民幣存量的多少及比重將成為香港能否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關鍵。
香港要讓人民幣可以出來並且留得住,需要在產品和流動性等方面下工夫。產品方面,可與香港債市的發展相輔相成,由香港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並建立債券回購及期貨市埸;鼓勵港交所發行更多元化的人民幣期貨產品;拓展香港個人人民幣理財業務,儘早實現提升或取消個人每日的離岸人民幣兌換限額;吸引經常帳赤字及高利率、高通脹國家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或是掉期為第三種貨幣使用;當離岸市場漸成規模時,香港需要在金融基建及政策上予以配合,以推動人民幣etf和a股指數cnh及其他外匯及其衍生品交易產品在港掛牌。
提升流動性方面,包括可以繼續簡化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單據審核流程,降低銀行和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成本;繼續放寬香港金管局對本地銀行人民幣淨頭寸敞口的限制,在人民幣供給不足情況下,啟動與人民銀行的貨幣互換機制,向市埸注入流動性,這將極大地增強企業用人民幣進行貿易和投資結算的信心。
同時,香港也應更積極地與中央政府探討例如推動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odi),允許境內企業以qdii額度形式,用人民幣進行海外投資; 提升境內個人自由購匯額度至更高額度(目前個人每年限額為5萬美元);允許國有大型投資機構將部份外匯儲備或保險金,以人民幣形式配置於香港等等多種可能性。
上海自貿區設立的總體目標是:“經過兩至三年的改革試驗…,為我國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徑,更好地為全國服務”。自貿區經過兩三年的制度試點後,如行之有效,將會更大規模和更大范圍地向金融、投資、貿易領域深度拓展。
香港必須像當年加工業向內地轉移,本土轉型專注服務業一樣,需要前瞻性地與上海自貿區乃至其他更多的自貿區進行分工,尤其在人民幣離岸市埸、資產及財富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突顯自己的競爭優勢。
只要中國經濟保持穩健,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已勢在必行,中國金融領域雙城記的前哨已見倪端,香港需要加快步伐了。
刊登于2013年10月23日信报b15版